• QQ
  • WX
量身定制真正属于自己的幼教品牌,帮助有梦想的园长定制品牌15年
孵化品牌200多家,区域集团20多家,品牌资产过亿元
>方法
View
园道方法论|校园文化建设“树状”理论-上篇
日期:2022-03-29 阅读:371

手把手教你建设“新样态”式校园文化


办学,离不开“文化”和“校园文化”,文化的力量无时无处不在。特别是“校园”与“文化”的关系,一向是天然存在,水乳交融的。我们经常说要办百年名校,一所学校的硬件设施、教学成果所有指标都将被刷新,只有文化与价值观方能恒久流传,这才是学校的精髓所在与终极价值。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幼儿园)的灵魂和顶层。当您接到上级指示,让您去接管一所学校(幼儿园)的时候,您就要开始着手考虑和设计这所学校的校园文化;当您发现自己的学校墙面空空如也,只有满屋的仪器和设备时,您就要考虑,承载这所学校的价值是什么;当您开始考虑园本教研的主题时,您顿然没有了方向,这就需要校园文化的梳理和建设。



01

何为校园文化?

有无理论模型?


谈起校园文化,我们首先要找到校园文化的理论。百度百科中这样描述校园文化——

 


首先,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为主要空间,涵盖院校领导、教职工在内,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并且校园文化要有互动性、渗透性和传承性。

这个名词的解释只能说“基本全面”,但对于一个校长(园长)而言,单纯的一个名词解释是无法开展校园文化建设的设计与研究的,我们需要找到“公式”或者是“文化建设模型”。 

搜遍全网,没有找到校园文化的建设模型。也许咱们这个行业的文化建设是一个相对小众化的吧,无奈,有些校园文化建设的公司只能搬抄企业文化的“洋葱”理论模型来应用。

 


企业文化是以“企业盈利治理体系”作为原动力来设计的文化。其“洋葱”的内核是以盈利为导向的使命、愿景、价值观的精神驱动文化,以此向外是保障精神文化落地的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展现层文化。


作为一家教育院校,我们的文化的核心原动力肯定不能定义成以盈利为目的,我们也不能以盈利为原点来设计我们的精神文化。所以园道认为,一味的搬抄企业文化的“洋葱模型”做校园文化肯定是行不通的,我们需要创新、我们需要研究校园文化的本源,找到属于教育本身的文化模型。




02

校园文化“树状”理论

的形成与过程


从2017年开始,园道伙伴接到很多公办幼儿园做校园文化建设的需求订单,专门成立校园文化研究中心,从事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研究。


首先要解决一个问题,现在以及未来要建设什么样的学校?这个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纲领和目的,只有找到“要建设一所什么样的学校”的答案后,才能定义校园文化建设的总体方向。


2016年4月,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率先在基础教育版块提出一个“新样态学校”的建设概念。新样态学校旨在去功利化,反对各种非科学、反教育的行为,突出“有人性”、“有温度”、“有故事”、“有美感”的“四有”特征。

 


育人是新样态学校的核心任务,需要重新审视学校中的人——具体的人、完整的人、有血有肉的人、自我发展的人。内生性是新样态学校的文化表征,倡导开发“学校精神”,“学校精神”是学校文化的最高境界。整体建构是新样态学校的有效模式,具体实施要走系统路径。并提出要建设“学校要有学校的样”、“一所学校一个样”、“各个学校不一样”的新样态学校。


园道伙伴在“新样态学校”的理论基础上,结合多年对幼儿园品牌和文化的研究,发现现在的很多幼儿园(学校)都是在走一种“旧样态”。


这种旧样态在办园理念中表现的尤为明显。首先,幼儿园的文化大多数是“千篇一律型”的理念,比如——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其次多是“东拼西凑”的文字,谁家墙上的文化好,就拿来一句,东拼西凑,凑成自己的文化;再者就是“浅显概括”的表达,没有深度挖掘文化的内涵。这样做出的文化,出现了一种现象,老师不敢对外自信的讲(是因为老师觉得这不是我们自己的文化),最终导致文化仅仅成为墙上的标语。


这就是文化定义中的“泛文化”,而真正的文化应该是“亚文化”,是特指某一群体和个体的文化。


从2017年到2021年,园道伙伴完成了100家幼儿园园本文化的设计,从中总结出一套基础教育行业校园文化的提炼方法,最终,校园文化“树状”理论模型问世。

 


接下来,我们用最精华的篇幅,为大家解读一下《园道方法论》中校园文化“树状”理论的应用价值,方便大家理解和提炼自己的园本文化。

 


03

校园文化是一种

“内生式亚文化现象”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陈如平提出的“新样态学校”论述中表明:要建设“内生式”校园文化。如何理解“内生式”?顾名思义,就是从学校本身中凝结、提炼出文化的核心基因。


在“品牌文化”的名词解释中重点强调——品牌文化是基于某一品牌对社会成员的影响、聚合而产生的亚文化现象。那我们要接着研究何为“亚文化”?为什么一个组织在找寻自身文化现象的时候要找“亚文化”?

 

 

亚文化又称集体文化或副文化,指与主文化相对应的那些非主流的、局部的文化现象,指在主文化或综合文化的背景下,属于某一区域或某个集体所特有的观念和生活方式。


一种亚文化不仅包含着与主文化相通的价值与观念,也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价值与观念。由于亚文化是直接作用或影响人们生存的社会心理环境,其影响力往往比主文化更大,它能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和属于某一群体或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校园文化建设要从学校内部寻起,是这所学校(特指群体)的一种“亚文化”现象。




04

寻根溯源找到文化母体

让文化能用100年


要解决文化是自身的文化,不是空洞的文化,或者是找到我们所说的属于这是学校的“亚文化”,首要的前提就是找到文化的母体。


园道常说,如果说校园文化建设是种树,我们首要的前提就是“选种子”。如果我们非要在寒冷的东北种一棵香蕉树,在自然环境下那是无法成活的,我们要因地制宜选择我们的种子,要充分考虑它的适应性和环境。中国有句谚语“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如果你非要种一颗瓜的种子,让它结出豆的果实来,那是不切合实际的。


决定种子是否能够生根发芽,长出参天大树的根本原因,不是地表以上,而是地表以下的土壤情况。所以,在园道做校园文化建设的第一步就是寻根溯源,我们要找到园本文化的适应性“土壤和微生物”,只有这样做出的文化才是自己的文化,这样的文化才“能用100年”。


那如何才能找到这样的文化呢?在《园道方法论》中,我们提出了校园文化寻根溯源的五种方法,接下来一一为大家分享。


方法1:从办园特色中提炼文化。

办园特色是指幼儿园在长期办园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稳定的、有效的、被社会认可的、符合纲要指南的教育风格。(特别提示:不是指一两门特色课程)这种办园特色已经成为幼儿园固有的文化符号和表达象征。此时,文化的提炼,可以考虑从这种特征入手,提炼出独特气质的校园文化。此类校园文化非常容易被教职工和社会各界接受,称之为——最理直气壮的园所文化。

 


方法2:从传统历史中凝结文化。

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每所幼儿园都不可能绝对自由的存在,我们对校园如今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的认识,有着摆脱不了的前提,那就是历史传统。一切对办学现状的解读,只能也必须在这一前提下进行。否则就可能走向历史虚无主义。

正因为每一所幼儿园都有自己唯一的一段属于自己的历史,所以校园文化发展脉络都有各自的“图谱”。

 


方法3:从地域文化中演绎园所文化。

文化中有一个分支叫“地缘文化学”。是从局部地理、环境关系及其引发的社会、文化差异与因缘关联。因幼儿园具有与生俱来的地域性特征,因此幼儿园(特别是代表地域一方的园)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它代表了一方的教育思想和教育传承,为此,地域文化也是幼儿园文化寻根溯源的一种常见文化表现。但,只适合一家使用,谁先用就是谁的。

 


方法4:从发展契机中确立核心理念。

社会提供给幼儿园的文化资源往往是有限的。影响园所发展的内部因子也许才是一家幼儿园的文化宝库。我们发现从幼儿园的量变到质变过程中,往往可能不经意的一个传承、一句话、一个统一的价值观,最终被大多数教职员工所认可,并以此为行为标准,最终能成为这家园所的文化核心。

 


方法5:从园名意蕴中发现文化。

园名,是创始初期的创造物,也是学校的宝贵遗产。体现出特有的历史烙印和精神内涵,先入为主的园名往往铸就了学校的文化基因。有些幼儿园的园名本身就富有文化底蕴和教育含义,是这些幼儿园可遇不可求的宝贵财富,我们必须深度挖掘。

 

上述介绍了五种寻根溯源的方法,内容较多,本篇无法展开叙述,请关注园道伙伴,持续更新每种方法的具体提炼技巧。

上一篇: 园道方法论|路演,是校园文化发声的重要手段!

下一篇: 园道方法论|校园文化建设“树状”理论-下篇